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近日,19岁的右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小张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了手术,顺利康复。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为小张做手术的是一款名叫“天玑”的手术机器人。全程智能监控、一次性准确置入螺钉、2厘米微创切口、手术时间减半……机器人“主刀”,手术做得既安全又精准。这台手术成为我省首例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股骨颈骨折术。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机器人医生”走上临床岗位大显身手。它们的本领究竟有多大?发展前景如何?记者走进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了采访。
本领有多大:精准施策 安全智能
骨科手术是外科手术中复杂程度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失血量较多的手术。以往,手术中如何看到骨头深层内部病灶结构并准确操作,同时还要不损伤到其他组织,全凭医生技能和经验。而如今,机器人成了医生“身体的延伸”。
在E36手术间,骨科二病区主任刘涛指着为小张实施手术的“天玑”机器人向记者介绍,这款机器人由机械臂主机、光学跟踪系统、主控台构成,分别相当于医生的手、眼、脑。光学跟踪系统不仅能透视洞察到肌肉骨骼的每一个深处,还能实时监控每一个手术环节;机械臂运动灵活、操作稳定,能够深入关键区域实施治疗,达到亚毫米精度;设置在主控台里的电脑系统全程把关指挥,帮助“路径规划”。
有了这样的“透视眼”和“稳定手”装置,主刀医生从手术台上移至电脑前,身份由“操作者”变为“监理人”。做过无数例创伤手术的刘涛感慨:“机器人登场,解决了骨科手术视野差、精准难、不稳定的三大技术难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渗透到医疗行业的各个领域。如今,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不仅有“天玑”“达芬奇”“Mazor”等手术机器人与外科医生并肩作战;还有“沃森”“嵩岳”“晓医”等机器人,在肿瘤患者诊疗方案制定、眼科快速诊断、智能导医等领域发挥出“聪明才智”,以及“术后智能管理系统”对病人术后疼痛状况进行实时跟踪……这些工作在“台前幕后”的机器人医生,促进了常规手术的微创化、复杂手术的安全化、临床诊断的精准化、关键操作的智能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值得信赖吗:深入学习 技术开发
机器人看病既快又准。但有人提出疑问,把身家性命交给机器人,放心吗?
据了解,“天玑”手术机器人正式“上岗”之前,完成了产品系统设计、定位模块设计、系统精度控制、临床试验等多道核心技术难关。有了“扎实过硬”的技术和医生“智慧”的输入,才练就了手术台上的“快、准、稳”。在为小张实施手术前,刘涛带领团队反复研究病例、讨论手术方案。最终,医生将患者的三维扫描影像传输到“天玑”导航系统工作站,计算机根据扫描影像迅速准确地完成了螺钉置入位置、方向及长度等手术规划,然后指挥机械臂一一落实手术方案,完美呈现。
再来看看眼科的“嵩岳”医生,这是国际上首个基于互联网利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做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机器人。它的“聪明”之处在于,让过去耗费一上午时间还不一定做完的眼科诊断,现在最快5分钟就能拿到结果,准确率在90%以上。这样的“高效率”和“高准确率”,是基于对7万张眼底照片、100余万个标注病灶“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机器人看病同样需要经验的积累,这是基于深入学习和技术开发。“机器人的深度学习模型需要上百万的高质量同类型的标注数据才能获得较为稳定和精确的输出结果。所以,目前已有的医疗人工智能一般一个系统只能针对一种疾病,覆盖面有限。”业内人士说。
此外,机器人诊断给出的报告只有结果,而没有给出判断的理由和过程,因此对于疑难杂症的诊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前景有几何:辅助诊断、健康管理,大有作为
机器人的到来,让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崭露头角,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也改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未来,在疾病筛查、预防,医疗图像辅助诊断、检验结果系统分析评估、手术辅助以及术后随访、慢性病监测、健康管理等方面,人工智能都将大有作为,甚至会为科研攻关、药物研发、基因筛选分析、基层医生培训等带来改变。”多次参加国内人工智能学组会议的省医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张加强说,人工智能平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文件,大幅度提高人工智能产品的可及化和普惠化,让效率更高、精准度更好的机器人成为医生的好帮手,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