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出版社网站_亚洲成品1688进入_永久已满18从此进了3秒在线

资讯要闻

印度入局LCD产业:打得过京东方?

  • 时间:2021-06-25
  • 来源: OFweek电子工程网

十几年前,面对“缺芯少屏”的显示行业,当时的从业者们可能不会想到,在十几年后,他们的身后已无对手

文/智物

已诞生50年的LCD技术,其产业核心区不断转移,日本产业化开始,从日本至韩国再至今天的中国。还会转移至其他国家吗?

比如,印度?

据DIGITMES报道,印度有关部门人士透露,该国政府将投资支持3-4个大型LCD面板项目,总预算达200亿美元,预期在六个月内根据当地及海外投资者的合作备忘录制订相关投资激励计划。

这并不是印度首次国产面板计划,早在2015年印度就与韩国、中国台湾面板厂商接触,其中包括群创、鸿海在内的厂商积极评估了印度8.6代线项目,但最终结论是印度还不具备建设液晶面板产线的条件。

现如今,印度政府卷土重来,并制订了更为详尽的政策扶持计划,立志于在韩厂退出、中国大陆一家独大的背景下,在显示行业分得一杯羹。

可问题是,印度真的在LCD产业中具备竞争优势吗?或者说,液晶显示行业还具备“国别转移”的条件吗?

01、在印度,所有的低成本都是个复杂命题

2014年,莫迪政府在上台后,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承诺要振兴和保护本国制造业,让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5.05%提升到25%。

在电子产业领域,“印度制造”的目标很明确,即依靠庞大的内需消费和人口基数,去复刻一个中国大陆电子供应链。2016年,莫迪政府就曾与苹果达成协议,承诺为苹果提供税收、政策优惠和现金补贴,条件是苹果必须在印度设厂。

当然,作为一家偏重设计的公司,苹果并没有自己的工厂,这份协议的执行责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苹果代工厂的头上。

在此背景下,鸿海等中国台湾地区的苹果代工厂先后在印度设厂,这也让印度的电子制造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据《印度斯坦时报》统计,截至2019年末,OEM模式代工厂在印度全年GDP中的比重已达到1.2%。OEM模式代工厂在印度崛起的原因很简单,人工费用足够便宜。比如三星在诺伊达的代工厂Sector 81,其生产效率大概是中国大陆代工厂60%,但工人工资仅为中国大陆代工厂的三分之一。

印度政府对“印度制造”的信心也正是来源于此。然而从OEM代工跨越到上游的显示行业,印度政府仅靠信心可能远远不够。

因为在显示行业中,低廉的人工成本在产线建设成本和物料成本面前微不足道,这个行业更需要的是熟练的产业工人,这恰恰是印度现阶段最缺乏的。

而产业工人背后反映出的,是两个国家体系上的差距。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工人许多都来自于专科院校,他们在校期间和实习阶段就已经完成了相关行业的培训工作,并且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基础,但这一整套的培训体系显然是印度不具备的。

对于OEM代工厂而言,效率不足可以用人数补齐,但对于显示行业而言,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则意味着产线良率无法提高,在批量生产的前提下,良率不足的产品将受限于成本,在市场上根本不具备竞争力。

02、做不成京东方,或许可以做上广电?

回顾面板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三次产业转移,都离不开四大要素的支持:资金、市场、技术和产业链。

在市场方面,印度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印度和手机电子协会汇编的数据,2020年印度液晶面板市场需求达到54亿美元,2025年或增值189亿美元。

在资金方面,印度也可以效仿当年的中韩两国,通过现金补贴对本土面板产业予以扶持,但在技术上,印度该如何解决?

本世纪初,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当时的中国,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派是以京东方、TCL华星为代表的自主研发企业,这些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的资金背景和技术实力打开了液晶显示行业的局面,但当下的印度并没有这样的企业。

另外一派则是以上广电为代表的中外合资派,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外资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了LCD产线,对于印度而言,这种模式是发展本国显示产业的唯一可选项。

但回顾上广电的历史,这几乎就是中国早期显示行业的一部血泪史。

在引进LCD产线之前,上广电集团有着足够辉煌的历史。其前身是上海电视机厂一场,1978年从日立引进中国首条彩电生产线,10多年后,上海是政府在该厂基础上组件了上广电集团。

2002年,上广电与NEC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上海投资100亿元,设立第五代面板生产现目,即上广电NEC,上广电控股75%,NEC持有剩余股权。

该项目的签订让国内电子信息行业为之一振,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即将摆脱“缺芯少屏”的困境,但仅仅6年的时间,这个项目便宣告破产,留下一地鸡毛。

由于技术依赖日方,上广电NEC的技术量产部门几乎被日本工程师控制,上游材料及设备也几乎全部来自于NEC的母公司住友化学,这意味着除技术外,利润最高的采购端全部被日企所控制。

而日企更是步步为营,围绕上广电NEC,逐渐建起由其控制的合资企业,导致上广电在技术、采购被掌控后,融资模式、未来规划也被日方锁定,最终积重难返。

“上广电是被液晶面板硬生生拖垮的”在上广电NEC项目破产后,业内给出了如此的评价。

回到印度,参照现阶段印度本土企业的发展状况,印度想要发展显示产业,就只能参照上广电模式引入外资,但这条路的结局或许已经被写好。

03、“国别转移”的终点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曾一度引发网友们的热议,“中国有没有已经垄断世界的行业?”

这个问题下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轻工业中有染剂、制冷剂、光学晶体等,重工业有龙门吊和振动台等,这些行业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微薄的利润来占据市场,比如垄断全世界90%船用龙门吊的振华重工,其销售净利率一度只有1%。

这些行业能够垄断市场,但利润却很难做大,因为这些行业在本质并不具备垄断优势,只要把价格稍微抬高,就足以给其他国家留出发展空间。

但这一现状可能即将被液晶面板行业所打破。在韩厂退出LCD产业后,全球供需格局改善,国内面板厂商的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全球的有效供给开始向中国大陆集中。

而在此之后,LCD产业的“国别转移”很可能在中国大陆画上句号,就此进入垄断时代。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大陆在显示产业上的投入是其他国家几乎无法复刻的。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已建成6代及以上面板产线35条,产线总投资达1.24万亿元,年产能达到2.22亿平方米。

而且这只是建设产线的直接投入,正如上文提到的,LCD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支持。

近年来LCD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供应链与产线的群聚效应愈发集中。以TCL华星的t7产线为例,立项之初,TCL华星就已与日本旭硝子共同建设了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以保障玻璃基板的稳定供应。

t7项目从开工到投产用时仅24个月,但配套的产业链基础,是中国大陆在整个半导体显示行业中十几年的发展结果。

另一方面,随着京东方和TCL华星的“双龙头格局”形成,行业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改变。现在,行业领先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产能和产品结构,且由于高世代线具有效率优势,产能将单方面地向头部厂商集中,供给端的扩产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未来有其他国家涉足显示行业,中国大陆的头部厂商也能较为轻松地扭转竞争局势。

如果说中国显示行业的发展,是依靠过去面板厂商一次次的“逆周期豪赌”,那么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供需格局将逐渐趋于稳定,面板行业的周期性大幅削弱的背景下,想这样赌上一次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

《智物》认为,所谓印度转移的命题出现,其源头是本轮LCD行业重组的余响:一场未尽全功的产业重组,因为疫情导致的供需紊乱,韩国、日本,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的LCD落后产能尚未全部出清。

某些力量总是希望做最后一搏,哪怕是为卖资产,博一个好一点的价格,哪怕是好一点的姿势。搅动全球资源,博取身价。

但是,与15年前日本夏普二手产线专卖,引发中国产业界的追捧不同,如今的LCD产业,各种产业优势,已经尽在我手。

青川县| 上饶市| 黄龙县| 康定县| 内乡县| 天台县| 图片| 威宁| 政和县| 海淀区|